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op ◎京劇的表演藝術 程式化.誇張化.舞蹈化.虛擬化.四功五法.水袖功.扇子功.蹻 功.翎子功.髯口功
 程式化 京劇表演最大的特色是「程式化」,所謂程式是指京劇的基本規範,例如言談舉止有一定的手勢、台步、動作、方位等,有時會讓人覺得和現實生活有距離,不容易看懂。

程式化的原因是因為京劇非常要求美感,不管唱唸做打、喜怒哀樂都必須很美,例如舞台上的旦角要做出「蘭花指」,走路要走小碎步,如果跌倒了,決對不會摔得四腳朝天,因為那樣子是很醜的,必須用優美的滑步、屁股坐子或甚至用高難度的搶背或吊毛來表演。

程式就像語言,是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方式,也像是音符,雖然音符只有七個基本音階,但卻能作出千變萬化的樂曲。好演員必須將戲曲的程式化為無形,讓觀眾不會去注意演員的程式動作,而被劇中人的喜怒哀樂所牽引,就像我們聽莫札特的音樂不會只聽到僵硬的音符,而是感受樂曲的優美與動人心弦,京劇的程式也是如此。

誇張化有人說,京劇的表現非常誇張,這話一點兒也沒錯,因為京劇是生存於舞台上的,舞台上的表演一定比電視、電影要來得誇張,這是因為舞台和觀眾有一定的距離,表演如果不夠誇大,很難將感情傳達給觀眾,包括話劇、舞蹈等也都如此。然而,京劇比話劇又要更加誇張,因為京劇的化妝、服裝、音樂都自成一格,表演時當然擁有自己的風格。

京劇表演的特色之一就是「誇張化」,也就是將日常生活中的某些事物或心情用非常誇張的型式表現出來,例如大花臉憤怒時的「哇呀呀呀」、旦角哭泣時的「喂呀」、小生得意時的「哈哈、哈哈、啊哈哈哈哈」。又比如激烈打鬥後,勝利的一方通常會在舞台上耍一套刀槍,這些動作雖然和劇情沒有關係,但卻將勝利者的得意和喜悅充分傳達給觀眾,也同時讓觀眾欣賞了演員的藝術技巧。

舞蹈化京劇是非常重視美感的表演藝術,因此,舞台上所有的動作都必須很美,有如舞蹈一般,但又不可以脫離劇中人物,也就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加以美化,例如京劇舞台上要表演女子奔跑時,也必須用小碎步急走,稱為「跑圓場」,而且要很美、很飄逸,千萬不能邁開大步狂奔,否則就完全失敗了;如果表演摔倒,也不能摔得四腳朝天,必須要做出美美的「滑步」或「屁股坐子」等舞蹈身段才行。
虛擬化如果你看過傳統的京劇,就知道京劇的舞台上幾乎沒有佈景,最常看到的道具就是「一桌二椅」了,這是因為京劇是一種虛擬的藝術,有句話說:「場隨人移,景隨口出。」所有場景都在演員的嘴裡和眼神中,只要演員在舞台上說「待我開門」,接著做出開門的虛擬動作,觀眾就知道他正在開門了。而所謂「虛擬」是指在幾乎空無一物的舞台上,模仿日常生活的動作,例如開門、關門、上樓、下樓、坐船等,舞台上不需要出現真正的門、樓梯或船,只要看到演員的動作,就知道劇中人在做什麼了,有點類似西洋「默劇」的動作,京劇的虛擬動作雖然取材於生活,但不完全模仿生活,而是將它提煉並美化、誇張化。
四功五法京劇界有一句內行話,叫做「四功五法」,你知道什麼是「四功」?什麼又是「五法」嗎?又為什麼要有「四功五法」呢?

所謂「四功五法」是指演員的基本訓練而言,因為京劇是結合戲劇、音樂、舞蹈、特技的綜合表演藝術,因此京劇演員必須經過非常嚴格的訓練,才能登上舞台,如果沒有紮實的基本功夫,舞台上就看不到精彩動人的表演啦!

所謂「四功」是指「唱唸做打」。京劇既然是戲曲,自然必須要唱(唱腔),而且要唱得好聽;舞台上的角色必須講話,那演員就要唸(唸白)了,而且要唸得抑揚頓挫;除非劇情中需要,否則演員不能面無表情,那就必須做戲(表演)了,而且要做得感人;舞台上的角色如果身懷武藝,就會有開打(武打)的場面,而且要打得乾淨俐落。

所謂「五法」是指「手眼身步法」。「手」是指手勢、「眼」是指眼神、「身」是指身段動作、「步」是指台步,而「法」就是上述各項技術的協調運用,也就是說,演員的一舉手、一抬足,甚至一個眼神都必須很講究,不僅要切合人物身份,更要有美感。

 水袖功京劇服裝的袖子前端,經常可以看到一截白綢子,那就是「水袖」。水袖是手勢動作的延長和放大,表演時舞動起來很像水波蕩漾,所以稱為「水袖」。演員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能熟練靈活地掌握水袖的特性,這種基本功的訓練稱為「水袖功」。利用水袖可以做出千變萬化的身段動作,例如抖袖、拋袖、拂袖、翻袖……等,以表達劇中人物豐富的思想感情。經由水袖也可以刻劃出人物的性格和身份地位,演員不能隨便亂用水袖,必須根據所扮演人物的性格、年齡及情緒,正確地運用水袖的各種動作,才能夠塑造出動人的藝術形象。
 扇子功京劇中的扇子,很少真正用來扇涼,而是表現人物身份、性格的一種輔助道具,例如「文搧胸,武搧肚。」就是用扇子表現文人的優雅自適和武人的粗魯豪邁的方式。

藉由扇子的舞蹈動作,可以傳達人物的思想感情,但要能靈活運用扇子,則必須經過專門的訓練才行,這種基本功的訓練稱為「扇子功」。扇子常用的動作有搖扇、抖扇、舉扇、插扇、托扇、拋扇、轉扇…等。京劇舞台上常用的扇子有折扇、團扇、羽扇等,各個行當都有扇子功,但以小生、花旦最常使用。

蹻  功 「三寸金蓮」是古代女子審美的標準,纏足雖然是一種非常殘忍的行為,但是它在中國社會上確實存在了很長的時間。

舞台上為了要表演纏足女子的形態,就將木頭底部做成小腳的形狀,上面連接一塊斜面的木板(有點類似高跟鞋或硬的芭蕾舞鞋),外面套上小小的繡花鞋,這叫做「蹻」。演員必須將腳踩在蹻板上走小碎步、跑圓場,甚至開打、跌撲等,稱為「踩蹻」。

踩蹻的一門非常高難度的技術,訓練也是非常艱苦,這種基本功稱為「蹻功」,通常是花旦或武旦使用。踩蹻之後身材會顯得更加修長(因為是掂著腳尖在走路),而且更加婀娜多姿,對演員的形體訓練有很大的幫助。

翎子功京劇舞台上經常可以看見演員的帽子(行話稱為「盔頭」)上插了二根長長的羽毛,而且還可以拿在手上舞動,做出各種特殊的身段,那二根長羽毛就是「翎(ㄌㄧㄥˊ)子」。

翎子除了可以襯托人物的身份外,也可以表現人物喜悅、得意、驚慌、憂慮等心情,舞動翎子的功夫稱為「翎子功」,常用的翎子動作有掏翎、抖翎、抓翎、搖翎、掃翎、咬翎、繞翎、壓翎……等。翎子功各個行當都可以用,但是以小生用得最多,因此小生中又有「翎子生」這一個行當,例如周瑜、呂布等有武藝、有身份的人物。

髯口功京劇中所戴的鬍子,稱之為「髯(ㄖㄢˇ)口」,戴髯口的角色大多是上了年紀的人。

髯口可以做出各種動作,以表現劇中人特定的情緒,例如托髯表示沈思,甩髯表示憤怒、焦躁,抖髯表示驚恐、病弱或氣惱,吹髯表示氣惱等。此外,還有摟髯、撩髯、挑髯、推髯、捋髯、捻髯…等,可以單獨做,也可以配合舞蹈身段組合起來運用,這種基本功的訓練稱為「髯口功」。但是,所有的身段動作都必須以塑造人物,傳達思想感情為前題,千萬不能隨性賣弄,否則就失去意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