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從這裡開始
山海依傍的美麗島嶼,因著奇特的地理環境與多元的人文歷史,
擁有多采多姿的豐盛文化,
其中種類繁多的音樂,更是極其珍貴的寶藏。
作為臺灣音樂的守護者,
臺灣音樂館透過保存研究、鼓勵原創、人才培育與資源共享,
延續臺灣音樂的脈動、展現臺灣音樂之美。
本館源於文建會(文化部前身)1990年起籌設的「民族音樂中心」,2002年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其派出單位,並定名為「民族音樂研究所」。2008年配合組織整併,更名為「臺灣音樂中心」。2012年5月配合文化部成立,再更名為「臺灣音樂館」,隨著名稱的改變,本館的業務範圍也逐漸擴展,我們可以說:追尋臺灣音樂,就從這裡開始。
臺灣音樂館所扮演的定位,除持續深化「資料蒐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核心功能外,更加強館藏資料之應用發展,並配合文化部賦予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之政策發展重任,以建構臺灣音樂史為基石,除透過「音樂史料典藏保存」全面收錄、累積臺灣音樂史料、人物及其手稿作品外,並透過「音樂史料研究出版」、「音樂史料詮釋推展」等規劃,強化各計畫間之扣合、配套與關聯性發展,讓各業務之縱向(深度)及橫向(廣度)能夠緊密連結。另期待透過與其他公部門或民間的博物館、紀念館、樂團、圖書館等聯盟,將各地方所藏之音樂文物加以整合於一平台,資源共享,以貫穿資訊提供、運用與推廣,達到音樂史料建置之最大效益及目標。
2F資料館對外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開放,週一及國定假日(含連假)閉館。
臺灣音樂館各項服務資訊
https://campsite.bio/tmi_service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防疫公告
111年11月14日
本中心所屬場館(宜蘭傳藝園區、臺灣戲曲中心、高雄傳藝園區)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告,並配合文化部藝文活動管理措施,開放場館空間,並為防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實施下列防疫措施:
一、各場館入口處皆配置消毒酒精噴霧(乾洗手),民眾進入場館前請配合完成手部消毒。如有連續咳嗽等症狀,將協助離場,並協助已購專場節目票劵者辦理退票。
二、配合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政策,鼓勵民眾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
三、進入場館民眾應全程配戴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
四、語音導覽設備及穿戴式、互動式、觸控式等設施,開放提供或使用項目依現場公告為準。
五、如有未盡之處,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及文化部藝文場館防疫措施辦理。相關疫情請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
定時導覽線上預約連結:https://reurl.cc/OA5lRD
團體導覽線上預約連結:https://reurl.cc/o1V28l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法學碩士
經歷:
國立國父紀念館簡任研究員
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卑南遺址公園主任
文化部綜合規劃司專門委員
原住民族委員會綜合規劃處專門委員
原住民族委員會綜合規劃處國際事務科科長
調查局馬祖調查站秘書
台北駐洛杉磯經濟文化辦事處法務祕書
行政院文建會有感於民族音樂資產對於我國傳統藝術之重要性,自民國79年起即成立籌備小組,由許常惠教授擔任召集人,進行民族音樂中心的籌設工作和相關軟硬體計畫。民國87年4月「籌設民族音樂中心計畫」獲行政院核定,內容包括於臺北縣中和市錦和運動公園興建民族音樂中心硬體新建工程,專責民族音樂之調查、蒐集、研究、保存、展演、傳習及推廣等工作,主要組織架構含研究所、資料館及兩座演藝廳,並於民國88年7月奉行政院核定成立籌備處,由傳藝中心籌備處主任柯基良兼任籌備處主任,原預計民國91年完成籌建工程後正式運作。
自民國89年5月文建會為配合行政院組織精簡等重大政策,將工作重點由籌建多功能之展演硬體建設,轉向專責我國民族音樂整合性之調查、蒐集、研究、保存及展示推廣等工作,計畫設置民族音樂資料館;於民國91年元月奉行政院核定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其派出單位,並轉型為「民族音樂研究所」,借用農委會舊有空間重新規劃設計,成為兼具辦公與音樂資料保存暨小型推廣活動場所,並自92年10月於杭州北路26號正式開館運作。
97年4月更名為「臺灣音樂中心」,101年5月20日配合文化部成立,更名為「臺灣音樂館」,透過保存研究、鼓勵原創、人才培育與資源共享,成為臺灣音樂的守護者,延續臺灣音樂的脈動,展現臺灣音樂之美。105年進駐臺灣戲曲中心,在既有的豐厚基礎上繼續深耕發展,呈現臺灣音樂歷史的脈絡與樣貌。
本館已經累績獲贈2萬餘件史料,完成約3萬4千頁手稿與音樂文獻典藏,這些是臺灣音樂文化的印記,更是文化發展的過程。
捐贈芳名按捐贈時間羅列如下,以感謝各界對音樂文獻典藏工作的支持,並懇請繼續惠捐。
捐贈年度 | 捐贈姓名 | 捐贈文物 |
111 | 亞洲作曲家聯盟台灣總會 | 樂譜手稿、海報、盤帶、黑膠等一批 |
111 | 聲樂家張清郎家屬 | 樂譜手稿影本、節目單、文件、剪報、照片等一批 |
111 | 作曲家張昊家屬第二次捐贈 | 樂譜手稿、文件、印刷品等一批 |
111 | 音樂教育家林道生第二次 | 樂譜手稿一批 |
111 | 作曲家曾興魁家屬第二次 | 樂譜手稿、文字手稿、文件、照片、盤式錄音帶等一批 |
111 | 作曲家史擷詠家屬第二次 | 樂譜、照片、文件等一批 |
111 | 史擷詠文物研究與數位典藏計畫 | 影音出版品一批 |
110 | 吉他作曲家呂昭炫家屬 | 樂譜手稿、樂器、文件、出版品、印刷品、照片等一批 |
110 | 作曲家温隆信 | 樂譜手稿一批 |
110 | 作曲家潘皇龍 | 樂譜手稿一批 |
110 | 作曲家曾興魁家屬 | 樂譜手稿、文字手稿、照片、剪報等一批 |
110 | 黑膠唱片收藏家陳明章 | 黑膠唱片一批 |
110 | 民族音樂學者林珀姬 | 影音資料(錄音帶、光碟、錄影帶等)一批 |
109 | 聲樂家金慶雲 | 照片、節目冊、海報、DVD影音資料等一批 |
109 | 鋼琴家藤田梓 | 文字手稿(書信)、照片、節目單(冊)、簡報影本、出版品(雜誌)、簡介、感謝狀、證件、影音資料(黑膠、CD、DVD)等一批 |
109 | 文史專家莊永明家屬 | 照片(繪葉書)、節目單、出版品、錄音帶、黑膠唱片、蟲膠唱片等一批 |
109 | 作曲家呂泉生學生陳敏芳女士 | 作曲家呂泉生樂譜手稿影本(紙質)、CD光碟(非出版品)、數位照片電子檔等一批 |
109 | 音樂教育家林道生 | 樂譜手稿、樂譜出版品、CD、DVD影音資料等一批 |
109 | 鋼琴家卓甫見 | 作曲家陳泗治與個人之音樂文物,包含樂譜手稿影本、樂譜出版品、書信、出版書籍、剪報、節目單、照片、光碟資料等一批 |
109 | 作曲家黃輔棠 | 樂譜手稿、文字手稿、出版品/書籍、CD、DVD影音資料等一批 |
109 | 音樂製作人劉國煒 | 節目單、影音資料(黑膠唱片)等一批 |
109 | 作曲家史擷詠夫人曾月珍女士 | 樂譜、文字手稿、印刷品(出版品、節目單、海報等)、影音資料(光碟、錄影帶等)、其他(錄音設備)等一批 |
109 | 李晴美女士 | 黑膠唱片一批 |
109 | 作曲家陳懋良夫人 | 樂譜手稿、文字手稿、書信、證明文件、剪報、印刷品、照片、單據等一批 |
108 | 箏樂家梁在平家屬 | 梁在平出版品、文件、照片、書信、影音資料一批 |
108 | 作曲家許石家屬 | 許石樂譜、文件、照片、書信、剪報、影音資料、生活用品一批 |
108 | 作曲家及導演曾仲影先生 | 曾仲影樂譜手稿、文件、照片、節目單、海報、影音資料一批 |
108 | 作曲家陳懋良家屬 | 陳懋良樂譜手稿一批 |
108 | 傳統音樂研究者辛晚教家屬 辛鄭美麗女士 | 辛晚教樂譜及文字手稿、文件、照片、節目單、硬碟一批 |
108 | 作曲家紀利男家屬 | 紀利男樂譜手稿、照片、影音資料、獎盃一批 |
108 | 作曲家張炫文家屬 | 張炫文樂譜及文字手稿、文件一批 |
108 | 作曲家賴德和先生 | 賴德和樂譜手稿一批 |
108 | 戲劇家汪其楣女士 | 書信、樂譜、節目冊等一批 |
108 | 唱片收藏家徐登芳先生 | 《桃花泣血記》蟲膠唱片一份 |
108 | 黃春秀女士 | 黑膠唱片一批 |
108 | 財團法人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 | 許常惠錄音盤帶、《中國民俗音樂專輯》黑膠唱片一批 |
108 | 麗風錄音室 | 盤式錄音帶一批 |
107 | 德國東亞研究院 | 東亞研究院手稿、樂譜、節目單、文件、戲服、樂器、唱片一批 |
107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音樂系錄音帶、錄影帶、光碟一批 |
107 | 鋼琴家葉綠娜女士、魏樂富先生 | 葉綠娜與魏樂富節目單、照片、手稿、海報、影音資料一批 |
107 | 流行音樂歌手林沖先生 | 林沖照片、節目單、海報、盤帶一批 |
107 | 小提琴家鄧昌國學生 李純仁先生 | 鄧昌國手稿、文件、照片、書信、剪報、錄影帶一批 |
106 | 聲樂家席慕德女士 | 席慕德節目單、照片、剪報、影音資料一批 |
106 | 作曲家張邦彥家屬 張靖敏女士 | 張邦彥樂譜手稿一批 |
106 | 作曲家沈錦堂家屬 牛玉峰女士 | 沈錦堂樂譜手稿、節目單一批 |
106 | 音樂家陳主税家屬 劉富美女士 | 陳主税樂譜手稿一批 |
106 | 作曲家戴洪軒家屬 高肖梅女士 | 戴洪軒樂譜及文字手稿、節目單一批 |
106 | 作曲家郭芝苑家屬 郭瓊映女士、郭守青先生、郭永凱先生 | 郭芝苑樂譜手稿一批 |
105 | 作曲家温隆信先生 | 温隆信樂譜手稿一批 |
104 | 作曲家徐松榮家屬 徐岳君先生 | 徐松榮樂譜手稿、影音資料一批 |
104 | 作曲家張昊家屬 鮑瑟女士 | 張昊樂譜手稿一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