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臺灣音樂從這裡開始

山海依傍的美麗島嶼,因著奇特的地理環境與多元的人文歷史,
擁有多采多姿的豐盛文化,
其中種類繁多的音樂,更是極其珍貴的寶藏。

作為臺灣音樂的守護者,
臺灣音樂館透過保存研究、鼓勵原創、人才培育與資源共享,
延續臺灣音樂的脈動、展現臺灣音樂之美。

臺灣音樂館

本館源於文建會(文化部前身)1990年起籌設的「民族音樂中心」,2002年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其派出單位,並定名為「民族音樂研究所」。2008年配合組織整 併,更名為「臺灣音樂中心」。2012年5月配合文化部成立,再更名為「臺灣音樂館」,隨著名稱的改變,本館的業務範圍也逐漸擴展,我們可以說:追尋臺灣音樂,就從這裡開始。

  • 業務情境
  • 核心業務

    臺灣音樂館所扮演的定位,除持續深化「資料蒐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核心功能外,更加強館藏資料之應用發展,並配合文化部賦予前瞻計畫—重建臺灣藝術史之政策發展重任,以建構臺灣音樂史為基石,除透過「音樂史料典藏保存」全面收錄、累積臺灣音樂史料、人物及其手稿作品外,並透過「音樂史料研究出版」、「音樂史料詮釋推展」等規劃,強化各計畫間之扣合、配套與關聯性發 展,讓各業務之縱向(深度)及橫向(廣度)能夠緊密連結。另期待透過與其他公部門或民間的博物館、紀念館、樂團、圖書館等聯盟,將各地方所藏之音樂文物加以整合於一平台,資源共享,以貫穿資訊提供、運用與推廣,達到音樂史料建置之最大效益及目標。

  • 業務情境
20240201-9_館主任照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 賴館主任世哲

學歷:
  • 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碩士
  • 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學士
經歷:
  • 文化部藝術發展司專門委員
  • 桃園市政府教育局專門委員
  • 桃園市政府勞動局專門委員
  • 桃園市政府青年事務局主任秘書

行政院文建會有感於民族音樂資產對於我國傳統藝術之重要性,自民國79年起即成立籌備小組,由許常惠教授擔任召集人,進行民族音樂中心的籌設工作和相關 軟硬體計畫。民國87年4月「籌設民族音樂中心計畫」獲行政院核定,內容包括 於臺北縣中和市錦和運動公園興建民族音樂中心硬體新建工程,專責民族音樂之調查、蒐集、研究、保存、展演、傳習及推廣等工作,主要組織架構含研究所、資料館及兩座演藝廳,並於民國88年7月奉行政院核定成立籌備處,由傳藝中心籌備處主任柯基良兼任籌備處主任,原預計民國91年完成籌建工程後正式運作。

自民國89年5月文建會為配合行政院組織精簡等重大政策,將工作重點由籌建多 功能之展演硬體建設,轉向專責我國民族音樂整合性之調查、蒐集、研究、保存及展示推廣等工作,計畫設置民族音樂資料館;於民國91年元月奉行政院核定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其派出單位,並轉型為「民族音樂研究所」,借用農 委會舊有空間重新規劃設計,成為兼具辦公與音樂資料保存暨小型推廣活動場 所,並自92年10月於杭州北路26號正式開館運作。

97年4月更名為「臺灣音樂中心」,101年5月20日配合文化部成立,更名為「臺灣音樂館」,透過保存研究、鼓勵原創、人才培育與資源共享,成為臺灣音樂的守護者,延續臺灣音樂的脈動,展現臺灣音樂之美。105年進駐臺灣戲曲中心,在既有的豐厚基礎上繼續深耕發展,呈現臺灣音樂歷史的脈絡與樣貌。

歷史沿革
 原住民歌者及月琴歌手張日貴.png

臺灣音樂從這裡開始

 

山海依傍的美麗島嶼,因著奇特的地理環境與多元的人文歷史,

擁有多采多姿的豐盛文化,

其中種類繁多的音樂,更是極其珍貴的寶藏。

 

作為臺灣音樂的守護者,

臺灣音樂館透過保存研究、鼓勵原創、人才培育與資源共享,

延續臺灣音樂的脈動、展現臺灣音樂之美。

 

單位緣起

         「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臺灣作曲家史惟亮

 

民國51年6月21日聯合報新藝版「樂府春秋」專欄中,刊登了旅居維也納音樂家史惟亮的文章,這句在音樂界掀起的疑問,造就了臺灣音樂館成為臺灣音樂守護者的重要契機!

本館源於文建會(文化部前身)1990年起籌設的「民族音樂中心」,2002年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其派出單位,並定名為「民族音樂研究所」。2008年配合組織整併,更名為「臺灣音樂中心」。2012年5月配合文化部成立,再更名為「臺灣音樂館」,隨著名稱的改變,本館的業務範圍也逐漸擴展,我們可以說:追尋臺灣音樂,就從這裡開始。

 

核心業務
守護與服務
盤帶

本館於既有「資料收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基礎功能,設置『資料館』,坐落於臺灣戲曲中心臺灣音樂館二樓,並設置臺灣音樂常設展,烘托人、事、物的時代意義與精神,典藏豐富多元的臺灣音樂影音圖書。more.....

培育與發揚
潘皇龍手稿

固守傳統,作為創新的後盾,結合當代冀創更多可能性,透過人才培育、跨界合作、藝術平台對話、國際文化交流,讓臺灣音樂站在更寬闊的視野及制高點上。more....


 

臺音資料館

2F資料館對外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 10:00-17:00開放、中午12:00-13:00閉館、週一及國定假日(含連假)休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防疫公告
111年4月28日
本中心所屬場館(宜蘭傳藝園區、臺灣戲曲中心、高雄傳藝園區)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告,並配合文化部藝文活動管理措施,開放場館空間,並為防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實施下列防疫措施:
一、 各場館票口及服務資訊站皆配置消毒酒精噴霧(乾洗手)、額溫計,民眾進入場館前請配合量測體溫並完成手部消毒,額溫攝氏37.5度以上者,將無法入場。
二、 配合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政策,鼓勵民眾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
三、 進入場館民眾應全程配戴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
四、 除餐飲設施區外,場館全面禁止飲食。
五、 表演場館:
(一) 中心所屬場館節目,須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因應指引:公眾集會」進行風險評估,經評估決定辦理的節目,應訂定防疫應變計畫,並落實相關防疫準備與措施。
(二) 入口處設置酒精消毒洗手措施,並於入口處全面量體溫,額溫攝氏37.5度以上者,將無法入場,並協助已購專場節目票劵者辦理退票。
六、 靜態展覽或資料館:
(一) 入口處設置酒精消毒洗手措施,並於入口處全面量體溫,額溫攝氏37.5度以上者,將無法入場。
(二) 語音導覽設備及穿戴式、互動式、觸控式等設施,開放提供或使用項目依現場公告為準。
七、 如有未盡之處,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及文化部藝文場館防疫措施辦理,本公告亦視情形適時滾動修正。相關疫情請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