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音樂從這裡開始
山海依傍的美麗島嶼,因著奇特的地理環境與多元的人文歷史,
擁有多采多姿的豐盛文化,
其中種類繁多的音樂,更是極其珍貴的寶藏。
作為臺灣音樂的守護者,
臺灣音樂館透過保存研究、鼓勵原創、人才培育與資源共享,
延續臺灣音樂的脈動、展現臺灣音樂之美。
單位緣起
「我們需不需要有自己的音樂?」---臺灣作曲家史惟亮
民國51年6月21日聯合報新藝版「樂府春秋」專欄中,刊登了旅居維也納音樂家史惟亮的文章,這句在音樂界掀起的疑問,造就了臺灣音樂館成為臺灣音樂守護者的重要契機!
本館源於文建會(文化部前身)1990年起籌設的「民族音樂中心」,2002年併入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其派出單位,並定名為「民族音樂研究所」。2008年配合組織整併,更名為「臺灣音樂中心」。2012年5月配合文化部成立,再更名為「臺灣音樂館」,隨著名稱的改變,本館的業務範圍也逐漸擴展,我們可以說:追尋臺灣音樂,就從這裡開始。
核心業務
守護與服務
本館於既有「資料收集」、「典藏研究」、「資訊服務」等基礎功能,設置『資料館』,坐落於臺灣戲曲中心臺灣音樂館二樓,並設置臺灣音樂常設展,烘托人、事、物的時代意義與精神,典藏豐富多元的臺灣音樂影音圖書。more.....
培育與發揚
固守傳統,作為創新的後盾,結合當代冀創更多可能性,透過人才培育、跨界合作、藝術平台對話、國際文化交流,讓臺灣音樂站在更寬闊的視野及制高點上。more....
臺音資料館
2F資料館對外開放時間:
每週二至週日 10:00-17:00開放、中午12:00-13:00閉館、週一及國定假日(含連假)休館。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防疫公告
111年4月28日
本中心所屬場館(宜蘭傳藝園區、臺灣戲曲中心、高雄傳藝園區)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最新公告,並配合文化部藝文活動管理措施,開放場館空間,並為防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疫情,實施下列防疫措施:
一、 各場館票口及服務資訊站皆配置消毒酒精噴霧(乾洗手)、額溫計,民眾進入場館前請配合量測體溫並完成手部消毒,額溫攝氏37.5度以上者,將無法入場。
二、 配合疫情指揮中心防疫政策,鼓勵民眾下載及使用「臺灣社交距離APP」。
三、 進入場館民眾應全程配戴口罩,並維持社交距離。
四、 除餐飲設施區外,場館全面禁止飲食。
五、 表演場館:
(一) 中心所屬場館節目,須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因應指引:公眾集會」進行風險評估,經評估決定辦理的節目,應訂定防疫應變計畫,並落實相關防疫準備與措施。
(二) 入口處設置酒精消毒洗手措施,並於入口處全面量體溫,額溫攝氏37.5度以上者,將無法入場,並協助已購專場節目票劵者辦理退票。
六、 靜態展覽或資料館:
(一) 入口處設置酒精消毒洗手措施,並於入口處全面量體溫,額溫攝氏37.5度以上者,將無法入場。
(二) 語音導覽設備及穿戴式、互動式、觸控式等設施,開放提供或使用項目依現場公告為準。
七、 如有未盡之處,將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COVID-19(武漢肺炎)因應指引及文化部藝文場館防疫措施辦理,本公告亦視情形適時滾動修正。相關疫情請見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網站(https://www.cdc.gov.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