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亞太樂器常設展」樂器介紹-緬甸圍鑼

  • 分類:傳統音樂
  • 關鍵字:音樂文化與記憶,亞太樂器常設展,緬甸圍鑼,緬甸
  • 發布日期:2020/11/19
  • 影片長度:00:01:06
  • 上傳單位:中心本部

圍鑼是由黃銅製成的十多顆凸心鑼所組成,分別吊掛在架高的圓形鐵框上,演奏者以雙手各持一擊槌,敲打成樂。擊槌前端由材質堅硬的水牛皮製成,因此得以敲擊出帶有鏗鏘、清脆效果的音響;其音樂特色與架鑼 (maung-zaing) 相比,較具旋律性。整體來說,圍鑼的音樂角色,在塞恩樂隊中居於次要的地位,同時在樂隊的日常裡,他也擔任圍鼓家的助手,協助圍鼓架設及調音的工作。 圍鑼的調音相當特別,是利用在銅鑼凸起物的內部黏上蜂蠟,再調整蜂蠟之多寡以便達到調音效果。一般認為,圍鑼在貢榜王國的辛標信 (Hsinbyushin r., 1736-1776) 時期,就已成為塞恩樂團的組成樂器之一,透過清代《欽定大清會典圖》中的佐證,更加確定此史實。 過去兩百餘年來,圍鑼的數量上依據音樂的需求而有了相當變化。過去典型的圍鑼形制有16-18顆,二十世紀末以來,為了便於伴奏當代十二平均律的西方調性音樂,並且便於與西式樂團合作和易於轉調,因此增添至現今的流行形制(有33-38個音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