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亞太樂器常設展」樂器介紹-日本三味線

  • 分類:傳統音樂
  • 關鍵字:音樂文化與記憶,亞太樂器常設展,三味線,日本
  • 發布日期:2020/11/19
  • 影片長度:00:01:02
  • 上傳單位:中心本部

江戶時代(1603年–1868年)琉球的三線(sanshin)傳入日本,由琵琶法師改良其形制與演奏方式成為三味線,在庶民階級迅速普及,於歌舞伎、文樂、祭典音樂、浪曲、民謠等藝術音樂與世俗音樂中廣泛被使用。3絃制,材質以絲絃為最佳,構造上分為「棹(sao)」與「胴(dō)」兩大部分。「棹」為決定音色的最大關鍵,根據棹的寬度分有「太棹」「中棹」「細棹」三種類,寬度與音色厚度成正比。因應曲種使用不同槕的三味線,例如文樂中的義太夫三味線使用「太棹」,歌舞伎中的長唄三味線則是使用「細棹」。「胴」以桑木構成稍有曲線的方形外匡,前後糊上貓皮或狗皮,現亦使用合成皮製作。彈奏時不同於琉球三線配帶義甲,參考琵琶演奏方式改以持「撥」演奏。主要調絃法有「本調子」、「二絃調高(niagari)」(以本調子為準第2絃調高大二度)與「三絃調低(sansagari)」(以本調子為準第3絃調低大二度)3種類,第1絃若為e音,「本調子」定絃為【e-a-e1】,「二絃調高」定絃為【e-b-e1】,「三絃調低」定絃則為【e-a-d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