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手機版選單
搜尋
搜尋
傳統藝術
布袋戲
看家戲
進階搜尋
分享
Facebook
X
line
Email
展演活動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選粹主題
線上特區
最新消息
傳藝新聞
行政公告
電子報
場館資訊
宜蘭園區
臺灣戲曲中心
典藏學習
典藏資源
傳藝群像
傳藝書城
知識平台
教案學程
關於我們
成立緣起
願景與發展
中心主任
組織職掌
大事紀
傳藝家族
政府資訊公開
志工園地
便民服務
場地租借
預約服務
會員申請
典藏授權
館藏查詢
聯絡我們
首長信箱
熱門關鍵字
傳統藝術
布袋戲
看家戲
下方連結
常見問答
政府公共網
行政院公報
隱私權及安全政策宣示
政府網站資料開放宣告/著作權聲明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無障礙服務
RSS
語系
EN
日本
:::
上方連結
網站導覽
無障礙服務
RSS
字級
小
中
大
語系
EN
日本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展演活動
當期活動
活動回顧
選粹主題
臺灣戲曲藝術節
亞太傳統藝術節
傳藝金曲獎
接班人好戲台
更多選粹主題
線上特區
線上特展
傳藝Podcast
最新消息
傳藝新聞
行政公告
電子報
傳藝電子報
臺灣戲曲中心電子報
國光劇團電子報
臺灣豫劇團電子報
場館資訊
宜蘭園區
宜蘭園區
園區指南-票價與開放時間
交通資訊
當季活動
當季展覽
臺灣戲曲中心
臺灣戲曲中心
交通資訊
展演節目
會員專區
典藏學習
典藏資源
傳藝影音
傳藝典藏
民間藝術保存傳習計畫
傳藝資料館
臺音資料館
傳藝群像
技藝‧記憶口述歷史
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
人才培育計畫
傳藝書城
出版品
傳藝Online
臺灣戲曲中心好戲刊
國光藝訊
更多傳藝書城
知識平台
歌仔戲主題知識網
布袋戲主題知識網
南北管主題知識網
傳統雜技主題知識網
更多知識平台
教案學程
傳藝教案
文化部藝學網-傳統藝術數位學程
關於我們
成立緣起
願景與發展
中心主任
現任主任
歷屆主任
組織職掌
大事紀
傳藝家族
臺灣音樂館
國光劇團
臺灣豫劇團
臺灣國樂團
政府資訊公開
法律法規及行政規則
施政計畫
中心預算
中心決算
更多政府資訊公開
志工園地
志工團簡介概況
設置要點
志工分享園地
便民服務
場地租借
宜蘭園區
臺灣戲曲中心
預約服務
宜蘭園區-展示館團體導覽預約
臺灣戲曲中心-導覽預約
傳藝資料館-預約入館暨調閱申請
會員申請
戲曲人會員申請
國光劇團會員專區
臺灣國樂團會員申請
典藏授權
授權申請
樂譜複印
館藏查詢
聯絡我們
首長信箱
分享
Facebook
X
line
Email
搜尋
搜尋
傳統藝術
布袋戲
看家戲
進階搜尋
購物車
0
FaceBook
Youtube
Podcast
京劇行當
首頁
典藏學習
知識平台
京劇大觀園
湊熱鬧-行當介紹
京劇行當
:::
湊熱鬧-行當介紹
京劇行當
京劇規約
軼聞趣事
京劇諺訣
梨園典故
:::
首頁
典藏學習
知識平台
京劇大觀園
湊熱鬧-行當介紹
京劇行當
京劇行當
_
網頁功能
Facebook
X
line
Email
列印內容
QRcode
top
﹝
行當源起
│
行當劃分
│
行當介紹
﹞
◎ 行當源起
什麼叫做「行當」呢?「行當」是中國戲曲特有的體制,演員根據所扮演劇中人物的性別、性格、年齡、地位……等,在化妝、服裝、表演等方面加以強調後,就將所扮演的人物分成幾種類型,這些類型就稱為「行當」,古代叫做「腳色」、「部色」,後來叫做「腳色行當」或「角色行當」,通稱為「行當」,簡稱為「行」,例如「生行」、「旦行」。
◎ 行當劃分
京劇的行當分為生、旦、淨、丑四大類,行當劃分由來已久,大約在七八百年以前就已開始。
但在初期,京劇的行當仍分為生、旦、淨、末、丑五大類,後來才把生行和末行合併,取消了末行。所以我們在講京劇生行的時候,應該順便把生和末的關係,它們之間有什區別,給大家介紹一下。因為在元雜劇裡,末的位置非常重要;在明清傳奇裡,末也是一種重要的行當,漢劇行當中的末行,就延續了這個傳統。即使在京劇已經成熟甚至繁榮的時期,在本世紀的二、三○年代,在標示京劇行當的時候,也還是劃分為生、旦、淨、末、丑五種行當。如果不解釋清楚,很多人對於末行為什麼與生行合併,也就無法理解。
◎ 行當介紹
│
生
│
旦
│
淨
│
丑
│
生
「生行」是扮演男性角色的行當,通常都是劇中的男主角,京劇將「淨」、「丑」以外的男性角色全部歸入生行中,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性格、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以分成「老生」、「小生」、「武生」等三類,生行以「俊扮」(即不勾畫五顏六色的臉譜),顯得較為瀟灑俊逸。
「
老生」專門扮演中年或老年的男子,例如《四郎探母》中的「楊四郎」,因為這種角色都會戴鬍子(京劇稱為「髯口」),所以又稱為「鬚生」。可依據人物性格、年齡、 地位等再細分為「唱功老生」(以唱腔為主)、「衰派老生」(以表演為主)、「靠把老生」(以武打為主)、「文武老生」(唱唸做打並重)等。此外,戲曲中的「末行」,原本是擔任男主角,但到了京劇中「生行」成了主角,末行就變成「二路(配角)老生」了,而行當劃分上也就從「生旦淨末丑」變成「生旦淨丑」了。
「小生」專業扮演青年男子,例如《群英會》中的「周瑜」,在舞台上不戴髯口,化妝方式為俊扮,演唱時採用小嗓,唸白時運用大、小嗓結合的方式,以表現年輕男子的英俊儒雅、瀟灑飄逸為主。可依據人物性格、地位再細分為「紗帽生」(有官職者)、「翎子生」(文武雙全者)、「扇子生」(溫文儒雅者)、「窮生」(落魄潦倒者)等。
「武生」專門扮演武藝高強、英勇善戰的男子,例如《長板坡》中的「趙雲」,表演上運用大嗓唱唸,顯得較為粗獷,武生所扮演的大多為正面英雄人物,因此化妝方式也採用俊扮。武生依服飾及表演特色可再分為「長靠武生」及「短打武生」二種。長靠武生的特徵是身披大靠、足穿厚底靴,身段威武穩健;短打武生的特徵是身穿短衣、足穿薄底靴,身段矯健輕靈。
旦
「旦行」是扮演女性角色的行當,通常都是劇中的女主角。旦行的化妝也以俊扮為主,根據劇中人物的年齡、性格、外部形象等方面,大致可以分成「老旦」、「青衣」、「花旦」、「花衫」、「武旦」、「刀馬旦」等,除了老旦用大嗓外,其餘皆用小嗓。
「老旦」專門扮演老年婦女的角色,例如《四郎探母》中的「佘太君」,運用大嗓唱唸,以突顯其年老體衰,嗓音當然不如年輕女子嬌嫩了。表演上重視唱功,但也必須具備紮實的基本功夫。
「青衣」專門扮演端莊嫻淑的青、中年女性角色,例如《武家坡》中的「王寶釧」,因為這類角色通常都是苦命女子,身上總是穿著一件青色的服裝,故而稱為「青衣」。大多為劇中的女主角,表演上重視唱腔及水袖功,通常都是正面角色。
「花旦」扮演天真活潑或身份低下的年輕女子,有時也扮演潑辣或放蕩的婦女。表演上重視唸白和做表,必須有很好的圓場功、手帕功和扇子功,例如《西廂記》中的「紅娘」。
「花衫」是由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所創造的行當,集合青衣和花旦的特點,演員不僅要有良好的嗓音和唱功,也要有精湛的做表,因此能夠更多面地刻劃人物性格,例如《霸王別姬》中的「虞姬」。
「武旦」扮演武藝高強的年輕女子,表演上以武打動作為主,演員必須有紮實俐落的功夫,其身份大多為神仙或妖怪,所以經常要「打出手」(交戰雙方將兵器扔往對手,代表雙方運功鬥法),例如《八仙過海》中的「鯉魚仙子」。
「刀馬旦」專門扮演提刀跨馬、武藝高強的巾幗英雄,其身份大多是元帥或大將,例如《穆柯寨》的「穆桂英」。表演上唱、唸、做並重,而且還要能開打,但是強調人物威武穩重的氣質。
此外,旦行中還有一門「彩旦」,專門扮演滑稽、醜陋或風趣的女性角色,例如《拾玉鐲》中的「劉媒婆」,但是這類人物大都由「丑行」扮演,因此又稱為「丑婆子」。
淨
「淨行」所扮演的都是男性角色,俗稱「花臉」,這是因為臉上勾畫臉譜而得名。淨行所扮演的角色大多是性格偏激、氣質異於常人者,或是粗獷豪邁,或是剛烈正直,或是陰險凶殘,或是魯莽質樸等形象高大的男子。淨行的表演特色是嗓音洪亮,身段動作幅度誇大,依據身份、性格的不同,可分為「大花臉」、「二花臉」和「武淨」三類。
「大花臉」即為「正淨」,主要以唱腔為主,因此又稱為「唱工花臉」,代表劇目如《龍鳳閣》中之「徐延昭」,因為他在戲中手拿銅錘,因此唱工花臉又稱為「銅錘花臉」。所扮演的大都是地位崇高、舉止穩重、具有正義感的人物。
「二花臉」即為「副淨」,主要以身段架式、唸白、做表為主,因此又稱為「架子花臉」,大多扮演性格勇猛、豪爽、粗魯的人物,如《蘆花蕩》的「張飛」、《野豬林》的「魯智深」等,同時也扮演陰險人物,如《群英會》之「曹操」。
「武淨」又稱為「武二花」或「摔打花臉」,以武打為主,不重唱唸,這類角色通常都扮演戰敗的一方,因此需要紮實的跌撲摔打功夫,如《長板坡》中的「許褚」。
丑
「丑行」又稱為「小花臉」,這是因為丑行都在鼻樑上塗一塊白白的方塊,然後才勾畫臉譜而得名;因為丑行也畫臉譜,故而又與淨行的大花臉、二花臉並列,被稱為「三花臉」。丑行在舞台上專門扮演容貌醜陋的人物,大多為男性角色,但也有女性角色,這類人物多半性格滑稽、言語風趣,有時也扮演奸詐險惡、貪婪自私的角色,可以再分成「文丑」和「武丑」二大類。
「文丑」是指沒有武功或劇中不展現武功技巧的滑稽人物,根據人物身份、年齡、性格等,可以細分成:有官職的「袍帶丑」、有學問的「方巾丑」、平民百姓的「茶衣丑」、上了年紀的「老丑」以及扮演醜陋的女子「丑婆子」(因為是女性角色,所以又稱為「彩旦」。)
「武丑」專門扮演武藝高強、性格機靈、動作敏捷的滑稽人物,這類人物表演時邊說邊做,動作迅速,因此又稱為「開口跳」,大多是俠客義士,例如《雁翎甲》中的「時遷」,但有時也扮演狡猾陰險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