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從陳西汀到童芷苓‧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的編與演/文:貢敏
發佈時間:2003/8/6
--------------------------------------------------------------------------------
《紅樓夢》是我國四大說部之一,其文學性且凌駕《三國》、《水滸》與《西遊記》之上。根據此書改編之戲曲亦不下五、六十齣,雖然各劇種(包括影視、話劇)都有編演,但仍以京劇為大宗。
早期以《紅樓》題材入戲的作者不少,寫得較多而又具廣泛影響者,當推歐陽予倩、齊如山、陳墨香諸大家。知名度最高的折子,應以《黛玉葬花》為首,連同昆腔,這齣戲先後有四個版本,直至梅蘭芳演出後始定於一尊。但在劇場中演出率較高的,卻是《紅樓二尤》。一般《紅樓》戲,側重人物底性情刻劃,情節部份著墨不多,(如《俊襲人》、《千金一笑》)等。故若以情節性及技巧性雙線發展來評估,則不能不推陳西汀於一九六五年完成的《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為巨擘。
陳西汀(一九二○~~二○○二)名熙鼎,字光祖,係江蘇濱海人。陳家世代書香,他自幼即廣涉文學,愛好戲劇。從五十年代開始創作,先後原創及改編的各類型劇本達五十幾種,並以京劇為主。麒麟童後期代表作《澶淵之盟》,蓋叫天晚年之傑作《七雄聚義》,童芷苓從舞台紅到銀幕上的《尤三姐》,都是出自陳西汀的手筆。除了《尤三姐》之外,他還另編了七齣取材自《紅樓》的戲,它們是《元妃省親》、《駌鴦斷髮》、《王熙鳳》、《王熙鳳與劉姥姥》、《王熙鳳大鬧寧國府》,以及昆劇《妙玉與寶玉》,黃梅戲《紅樓夢》,所以有「紅劇專家」的美譽。
童芷苓在一九六三年拍完京劇影片《尤三姐》以後(導演為吳永剛,合演的有王熙春,黃正勤等),對陳西汀的劇本信心十足。兩年後,在陳家看到他的新作《王熙鳳大鬧寧國府》如獲至寶,祇可惜不旋踵就遇到「文革」,直到十五年後的一九八○年,才勉強湊合把這齣戲在條件極差的狀況下推上舞台。導演姜永強是上海兒藝,應童芷苓之請來義務支援的,佈景費用亦是童籌措的,場地不佳,宣傳也談不上,但連滿三天,一票難求,演出後好評如潮,紛紛要求續演時,卻被童芷苓斷然拒絕。
童芷苓曾演過的《紅樓》人物,除了尤二姐、尤三姐之外,還有送酒的寶蟾和《饅頭庵》中的智能,但她寄望最大的是王熙鳳這個角色。首演後雖然許多人說好,她自己卻是極不滿意,覺得沒有把曹雪芹和陳西汀筆下的人物詮釋好。潑辣有餘,卻沒拿捏準大家閨秀的身份,有濃度而無深度,不是那個「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啟笑先聞」的「鳳辣子」。為了再度推出此劇,童芷苓對人物研究下了不少功夫,把《紅樓夢》六十四回到六十九回中,王熙鳳因妒而設計害人的心理過程,琢磨得透澈入微。在表演上,又掌控了不同環節情境中的瞬間變化,喬張做致,八面玲瓏,這才塑造成1983年在香港重新推出時的活脫脫王熙鳳形象,成就一個被寒山樓主鄒葦澄譽為「降山嶽之靈,縕煙霞之秀,以三珠之樹綵,增七寶之莊嚴」的童芷苓。
一九八八年冬天,筆者拜訪陳西汀先生時,他亦盛讚童芷苓對《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的二度創作,極有光釆。那時筆者曾有意促成,將此劇供當時新聞局之公視小組拍攝成電視京劇,惜後來因故未果。陳先生去年新正寄給我他新寫的昆劇《妙玉與寶玉》劇本,我還建議說應由青年演員來扮演此二角色為宜。不想最近上海昆劇團由張軍和余彬兩位新秀演出此劇且獲佳評時,陳先生卻已於去年八月遽歸道山,不及親睹了,真箇是天道無常。
國光劇團將於今年五月推出陳西汀先生之力作《王熙鳳大鬧寧國府》,聞將由魏海敏擔綱飾演王熙鳳。我以為此一構想甚具挑戰性,且成功之公算頗大。因為海敏雖然藝宗梅派,但在表演範疇跨度甚大,她既能演弱不禁風的林黛玉,也能演強悍馴夫的陶三春,不祇是梅派的一味雍容雅致。倒是希望她能以詮釋馬克伯夫人的功力,在童芷苓肩膀上,再創造出一個活色生香的王熙鳳來。
(作者為資深戲劇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