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有鳳來儀—期待《王熙鳳大鬧寧國府》/文/王安祈
發佈時間:2003/8/6
--------------------------------------------------------------------------------
”王熙鳳” 乙劇結構謹鍊、節奏明快,每個演員都得到充分的發揮,一場權勢和人性的洶湧爭鬥躍然於舞台之上。
圖4圖說:”王熙鳳”劇中京豫天后同台,舉手投足皆激發出迷人的戲劇張力。
《王熙鳳大鬧寧國府》為大陸紅樓老作手陳西汀先生的作品,由國寶級著名花衫表演藝術家童芷苓女士於1982年在香港首演,演出僅一場,一票難求。童芷苓由港返回大陸後即轉往美國定居,因此《王》劇在大陸從沒有演過。民國七十九年童芷苓女士由美來台,曾與臺灣京劇演員合作演出,距今已有十三年,不久之後童女士即病逝美國,《王》劇遂成絕響。
國立國光劇團今年選擇這部戲作為年度大製作,主要有以下幾點考量:
《王》劇鋪排大鬧寧國府、逼死尤二姐片段,結構謹鍊、節奏明快、語言(唱詞和念白)更是機鋒銳利。這是古代社會的故事,但因為人物刻劃鮮活深刻而能貼近現代人情思,成為富現代感的好戲。在劇壇人士紛紛為「新編戲演一次就掛起來」而憂慮甚或質疑的時刻,國立國光劇團推出此劇,主要目的在於:希望這部只演過兩次、還來不及推廣流傳的精彩新戲,能確實的保存流傳。
京劇與《紅樓夢》這部中國文學經典名著(更是世界經典)結合,不僅可拓寬京劇觀眾層面,同時對文學經典而言,也因其以另一種形式呈現而可吸引更多讀者╱觀眾。二者的結合,無論對小說界、紅學界或京劇界,都是一件值得期待的盛事。
《王》劇人物足可讓國光團員有充分發揮機會:陳美蘭是公認飾演尤二姐的不二人選,而才在《孔雀東南飛》裡成功詮釋苦命媳婦的劉海苑,此番改變形象,以脆亮的嗓音巧扮潑辣的秋桐。羅慎貞的賈母(巡迴版)戲雖不多卻集中突出,盛鑑(賈璉)、張光鳴(賈珍)、吳海倫(賈珍妻)、彭湘時(平兒)以及陳清河、謝冠生、林朝緒幾位小花臉,各有各的表現。特別感謝國家文藝獎得主王海玲小姐,在豫劇隊緊鑼密鼓排練「豫劇在台五十年」新舞台五月十六、十七日演出的緊張階段,特別客串演出紅樓的領袖支柱賈母老祖宗,首度以京劇聲腔「跨劇種」演出,展現多方面的戲曲才華。而對主角人物魏海敏而言,王熙鳳更可以使她釋放全部的表演能量。魏海敏這十幾年來潛心學梅,功夫下足了之後,這回從梅派戲碼中翻騰而出擔綱新戲,梅派的「大方、派頭」內化在舉手投足氣韻之中,以快速變化的表情體現「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人物特質,而「京白」與「演技」不僅是荀派的、童芷苓的,更是王熙鳳的,魏海敏將以較馬克白夫人時代更為成熟的姿態,攤開覆雨翻雲手,施展爭風吃醋才。
排戲過程中,我更產生了這樣的想法:這是個好劇本,而這個劇本更大的特色是:「把演員推在第一線、編劇隱身在後」。大量銳利的唱詞念白不是編劇自我的表現,而是提供演員充分發揮的機會。沒有用任何手法掩蓋表演的本質,這是深切體會戲曲特質的編劇所做的處理。近十年來戲曲的發展有由「演員中心→編劇中心→導演中心」的趨勢,導演的手法越來越多,隨著科技的進步,劇場的「玩法」也越來越讓人目不暇給,在這樣的趨勢下,產生了很多好戲,然而,每當夜闌人靜獨自靜聽老唱片時,我總會不自覺的興起一份「慚愧」的感覺,當「視覺氛圍」快要取代「唱唸做打」的時刻,戲曲的本質在哪裡?許多戲導演精心構設的POSE畫面經常與戲曲身段無關,演員的唱腔韻味在這些戲裡更無足輕重,那麼,幾十年辛苦練功為的是什麼?在這樣的風潮下,我覺得應該推出一部「不太玩花樣」的好戲,清楚純淨的讓演員發揮表演藝術,而《王》劇正具備了這樣的特點。這戲的劇本保障了品質,編劇卻把演員推在第一線(相應的,導演李小平也不刻意追求劇場技法,而以突顯表演為主要思考。「看不見的導演」應該是最成功的導演吧?至少在戲曲舞台上應是如此),絕對不讓演員只成為編導手下的棋子。這樣的作法原本是順理成章的,但是在當前的戲曲趨勢中,卻顯得有點刻意顛覆,而我希望這番有意的逆向操作,能在徘徊於「傳統、現代」甚至「編劇、導演中心」的時刻,提供一些深刻的思考。
【作者為國光劇團藝術總監】
大標:再現「王熙鳳」...
小標:魏海敏的演出感想
圖5/圖說:魏海敏將以京白和演技體現”王熙鳳”攝人的舞台氣勢
說起「王熙鳳」這個人物,必然想起已故的童芷苓老師。童老師精湛的表演、對角色人物的掌握、與觀眾互動的魅力,幾可說是無人能出其右!童老師宗「荀」,「梅」亦涉獵,我則宗「梅」,亦曾演出過荀派名劇【得意緣】、【金玉奴】,並曾向童老師請益,對於荀派小家碧玉的俏麗風格亦極為喜愛!不論是梅老師或是童老師,讓我印象深刻的,也是影響我極深的,凡成功的表演藝術家從不滿足於現狀。梅老師說:「戲帶三分生」,意即每一次的演出,都應帶著再深入開掘的心情,都能夠有新的體悟,隨時為演出作適當的調整,作最完美的呈現。
【王】劇無疑是令人興奮的製作,雖是二十多年前的創作,以現在的眼光來看,絲毫不陳舊。現階段對我個人而言,詮釋「王熙鳳」這個角色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我認為這個角色既有荀派的嬌、媚、眼神的流轉、手勢誇大的外在表現,內裡實際要展現的,仍要回歸到其好強的性格,以及掌控權力的慾望!我更發現到:鳳姐擔心尤二姐產子會掠奪其在賈府的地位而使出的種種手段,背後其實有著更大的無奈!「非是我心腸歹,我豈能叫你生勢我遭災。」這段唱詞顯見當時身為女人的悲哀!
我曾演出過心懷仇恨的樓蘭女、慾望無窮的馬克白夫人,此次再換風格,改變戲路,改梅派的雍容氣宇為荀派的小家碧玉,以「京白」和瞬間變臉的演技,摸著王熙鳳的脾性走入那精明嫵媚卻滿腹心機的神韻裡,更要對照出在封建社會下的中國女人,再強悍也敵不過受父權箝制的無奈...,掌握「王熙鳳」這個多面向的角色,我視之為一個難得的激勵,能讓自己的表演風格更多樣化、更全面性。
原著中鳳姐最後仍為賈璉所休棄,結局令人唏噓!不禁要嘆:如果身在現代,王熙鳳必是男人萬不及一的能幹女性!願藉這次的演出,和支持京劇、支持海敏的朋友共同分享不同的女性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