梆聲旅人印記
1949年,戰爭改變了豫劇的旅程,遠從河南一路風險一路傳唱,正要在越南落腳,才將「中州豫劇團」招牌掛起時,豈知風雲乍變,再次收拾行囊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左營。豫劇皇太后張岫雲與同好遂以「中州豫劇團」為底,在國防部支持下組建「海軍陸戰隊飛馬豫劇隊」。時代變遷,飛馬豫劇隊於1996年1月1日改隸教育部,更名「國立國光劇團豫劇隊」;2008年改隸文建會,更名「臺灣豫劇團」;2012年5月20日文化部成立,正名為「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豫劇團」。
至今逾一甲子的時光,衣箱挑起的是「戲曲薪傳」,肩頭扛起的是「精進劇藝」,屢屢應邀海外巡迴演出,行旅踏遍韓國、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義大利、法國、新加坡、香港及中國大陸等地,並積極辦理兩岸文化交流聯演與論壇,2002年起,連續五度榮獲行政院陸委會「兩岸文化交流績優獎」殊榮!
臺灣豫劇團每年製作全新大戲,融合傳統現代,擷取中西精華,嘗試跨界合作,推出無數膾炙人口的作品,包括傳統經典劇目:《包公誤》、《白蓮花》、《三打陶三春》、《西出陽關》、《貍貓換太子》(正、續)、《巧縣官》、《七品芝麻官》、《孟麗君》、《楊金花》、《王魁負桂英》、《穆桂英》、《新對花槍》、《洛陽橋》、《王月英棒打程咬金》、《香囊記》、《寒江關》、《紅娘》、《唐伯虎點秋香》、《大祭樁》,新編劇目:《秦少游與蘇小妹》、《武后與婉兒》、《田姐與莊周》、《少年齊桓公傳奇》、《慈禧與珍妃》、《拜月亭》、《花嫁巫娘》、《蘭若寺》、《飛馬行》、《觀‧音》、《武皇投簡》、《龍袍》,跨界之作:《杜蘭朵》、《豫韻-台灣情》、《阿彌陀埤》、《約/束》、《量‧度》、《巾幗‧華麗緣》、《天問》,移植劇目:《大腳皇后》、《劉姥姥》、《梅龍鎮》、《一樹紅梅》,本土題材:《曹公外傳》、《美人尖》、《梅山春》,實驗劇:《試妻!弒妻!》、《劉青提的地獄》、《未來處方箋》,兒童劇:《豬八戒大鬧盤絲洞》、《龍宮奇緣》、《錢要搬家啦?!》、少年豫劇:《快打三國》。其中《慈禧與珍妃》榮獲2008年電視金鐘獎最佳傳統戲劇節目獎項,《花嫁巫娘》獲2011年第九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節目。
為了傳送梆聲豫曲,臺灣豫劇團總在每一個轉角整裝再出發,期以精湛的表演開創更寬廣的豫劇新領域並持續接軌國際舞臺,散發耀眼的臺灣豫劇新風采!
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研究所、私立中國文化大學行政管理學系、陸軍官校專科班企管科畢業。曾擔任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研究員、國立臺灣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研究員兼科長、國立國光劇團秘書室主任、國立臺灣戲曲學院秘書兼出版組組長/進修推廣組、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校長室秘書等。著作:《梆聲千里—臺灣豫劇團渡海巡演》、《也談孫子兵法—淺談我傳統戲曲教育的發展》、《我國大學校院實施「校務基金」政策之研究》。
臺灣國寶級戲曲藝術家。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兼任副教授、國立高雄大學兼任副教授,1969年中國文藝協會頒贈戲曲表演獎章(歷年最年輕得獎人)、第六屆「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得主、第四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8歲師張岫雲,因聰慧絕頂,被譽「八齡神童」,14歲挑樑演出《花木蘭》。從藝來,擁有「豫劇皇后」榮銜,戲劇界譽之「全能旦角」。近年主演有《花嫁巫娘》、《巾幗.華麗緣》、《天問》等;2013年支援主演奇巧劇團《波麗士灰闌記》,2014年跨領域挑戰歌仔戲《狐公子綺譚》。
下戲、卸了妝,王海玲不遺餘力傳授自身戲曲精髓,豫劇薪火得以延綿不絕。誠如國光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於王海玲「國家文藝獎」得獎評語所言:「王海玲每一場演出都以素樸自然的表演風格展現淳真深厚的生命力。臺灣的豫劇因王海玲而存在,因王海玲而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