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傳藝中心主辦之亞太傳統藝術節,已累積15年品牌經驗與價值,自今(2016)年起為因應宜蘭傳藝園區的全新營運方向,特別規劃轉型,著重人才培育與作品交流。第一階段系列活動之「偶戲學校練功班」,已自6月6日起展開為期三週的研習課程,並將於6月25日(週六)上午11:30、下午3:00於宜蘭傳藝園區雨天表演場安排兩場成果演出,為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拉開序幕。
傳藝中心深耕宜蘭多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亦透過每年的辦理與活化,已型塑國際品牌,並打造出宜蘭傳藝園區的國際藝術氛圍。2016年起,為因應宜蘭傳藝園區全新經營團隊的加入,以及近年對於藝術創作人才培育的重點目標,第15屆的亞太傳統藝術節將過去成功經驗進行轉型,由原來為觀眾服務的演出推廣節目,轉而為促進藝術交流分享的累進式藝術節慶,透過「人才培育」、「在地連結」、「國際交流」與「作品研發」等主軸,並以宜蘭傳藝園區為核心基地,希望結合在地公私立單位/團隊的共同合作,將藝術節向外幅射至宜蘭其他所在地,以萌發城市或社區活動之概念,邀集臺灣在地藝術工作者與國際藝術家共同生活、合作、分享、創作,開啟更多藝術合作契機與對話空間,期望積極打造亞太傳統藝術節成為如同法國亞維儂藝術節或英國愛丁堡藝術節等具有高度與影響力之國際藝術節。
2016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主題擇定以「偶戲」為主,這種藝術品項是不分男女老少、亦沒有語言限制的表演藝術類型,由於目前在臺灣並無專門的偶戲學校進行人才的養成與訓練,因此亟需透過人才培育的方式累積經驗,並帶動作品創作與發展。因此,傳藝中心今年特別委託移居利澤地區之【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辦理2016年亞太傳統藝術節,以五年(2016-2020)為一個階段,全年度進行人才培育與創作交流。除了當代與跨界偶戲藝術領域外,在傳統偶戲部份,將更加入以臺灣傳統布袋戲為核心精神的「新布袋戲實驗室計畫」,以期為臺灣布袋戲打造出符合現代潮流並適合當代觀眾觀賞之布袋戲。該計畫已於去年完成1號作品《救母小金剛》,預計將於年底的國際匯演中進行演出,目前也正結合人才培育的策略,尋覓適合的專業演師,積極打造2號作品。
藝術節第一階段的「偶戲學校練功班」,從人才培育的概念與實作中拉開序幕。練功班主要以無獨有偶工作室劇團所擅長的「綜合偶戲基礎培訓」為課程重點,由該團藝術總監鄭嘉音擔任主要師資,鄭嘉音以跨文化視野及跨領域美學編導過多齣現代偶劇,擅長使用形體與物件在空間中的流動營造詩意的視覺意象,引領將「偶」作為當代劇場重要表現媒介的前衛思潮,作品多次入圍或被提名台新藝術獎,並受邀於國際藝術節演出,鄭導演並致力於國際偶戲交流與專業偶戲教學籌劃,積極開拓偶戲在臺灣當代劇場裡的自由空間,為臺灣當代偶戲發展重要掌舵手。
本次練功班對外招募10位學員,其中包括多位劇場工作者以及擔任校園表演藝術教師,課程內容從認識手套偶、懸絲偶、執頭偶、杖頭偶、影偶五大類偶戲為出發點,學員不僅學習每一種偶的基礎操演,亦將學習五種類別的基本偶製作。本系列課程結束後,這些學員將成為亞太傳統藝術節的第一批種子教師,爾後擔任「偶戲列車」教育推廣活動的示範者,累積操偶經驗,亦有機會成為本計畫重點培育的偶戲藝生,未來為可獨立發展的表演藝術專才。
2016亞太傳統藝術節「偶戲學校練功班」成果發表~《偶寶貝趴趴走》將於105年6月25日(星期六)上午11:30、下午3:00於宜蘭傳藝園區雨天表演場安排兩場成果演出,將成果與大家分享,也歡迎有興趣的民眾前往觀賞,一窺偶戲世界的多姿多采。相關演出資訊請洽國立傳統藝術中心:(03)9507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