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灣豫劇團新編大戲《梅山春》改編本土小說,敘說動人的嘉義梅山傳奇,呈現戲曲、電影、現代舞結合的跨界美學。(圖:臺灣豫劇團提供)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戲曲跨界創作,進行實驗創新已蔚為風潮。臺灣豫劇團新編大戲《梅山春》月底展開全國12場巡演,敘說動人的嘉義梅山傳奇,呈現鮮明女性形象與人性關懷,由豫劇皇后王海玲主演,電影導演林正盛執導。這齣「常民豫劇」結合小說意識流敘述筆法,電影科技蒙太奇影像,且融合歌仔戲、現代舞的美學,透過創新手法,烘托戲曲舞台的具象呈演。
《梅山春》劇中阿惜、含笑與秋月三位女主角,戲分飽滿,個性獨立而鮮明,代表梅山嶺上三種不同樣態的女性形象,無論隱忍負重的婦女、天真無邪的少女,抑或苦澀悲情的養女,都在盤旋疊繞的「汗路」山徑上,度過悲歡歲月。
該劇切分為五大段落,每段輪流或跳躍敘述三名女子的遭遇與心情,情節轉折處大量搭配舞蹈與影像,發揮多元補白效果與象徵意義的傳達。現代舞與戲曲舞蹈相結合,形成強強烈獨特的肢體語彙,影像則呈現戲曲、舞蹈與電影的跨界創作。
《梅山春》有諸多巧思設計,「建醮儀式」原為除邪去穢,透過神靈活動洗滌心靈,該劇開場與劇尾採用「建醮儀式」,引申針對性別歧視的價值觀進行心靈徹底洗滌。劇情發展過程,還適時穿插安排「當代女子」與「劇中女子」互動的身形音影,象徵新舊女性跨時空的精神交流與自我昇華,表現古今性別價值觀的異同。
「汗路」為梅山嶺的自然山勢與民眾生活重要的聯絡道路,梅山女性更是仰賴「汗路」做為謀生的經濟來源,過往行人都留下回憶與故事。該劇擷取梅山女子艱苦生存的片段剪影,以「汗路」為主背景,成為情節重要的象徵標的。
該劇還安排「戲中戲」作為開啟記憶的觸媒。當阿惜與秋月兩人相偕看戲,途中經過清水溪的竹仔橋,戲中戲描述「泥馬渡康王」,與阿惜不慎溺斃親生女兒的回憶交織重疊。阿惜難忘心緒如同戲裡滾滾河水,建構阿惜的罪惡感與傷痕。
演出場次包括,24、25日高雄大東文化中心,30、31日彰化員林演藝廳獻技,6月8日臺南文化中心,10月10日嘉義市文化中心,10月16日中正大學,10月25日嘉義縣文化中心,11月8、9日臺北城市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