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別開生面的表演,揭開第26屆傳藝金曲獎的序幕,今日入圍者公告記者會由第25屆傳藝金曲獎最佳表演新秀獎得主黃宇琳,以「楊門女將」〈探谷〉唱段開場,然而伴奏者竟非傳統的文武場鑼鼓樂,而是自由擊的四位打擊樂手,以餐桌上的杯、盤、茶具等與之相和,構成一段既傳統及當代的完美撞擊,也以絕妙的方式體現了一場日常生活交響。
文化部許秋煌次長提及金曲獎在18屆以前,雖有傳統類的獎項,但畢竟關注的焦點多在流行金曲獎,為了讓傳統藝術類工作者有屬於自己的盛會,於是18屆後分開辦理頒獎典禮,而自去年起從原金曲獎「傳統暨藝術音樂作品類」獎項自立品牌,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主辦,並正名為「傳藝金曲獎」後,以「傳統.藝術」之定位,強化傳藝金曲的當代性,在多項作法上皆讓人感受到傳藝中心的細膩與用心,例如今年入圍禮讚和頒獎典禮分開辦理的方式,讓入圍者可以感受更高的榮耀和尊重;而7月即將展開的「臺灣國際音樂節」,更是透過邀請去年的得獎者與入圍者,與國際知名音樂家共聚一堂,繼而讓國際策展人、經理人、音樂人等能看見臺灣優秀的藝術家,讓他們有更多元的管道在國際上發光發熱。
傳藝中心主任方芷絮則以今天開場的表演為例,說明傳統和當代藝術對話、結合的重要性,而建立起兩方交流的平台則是傳藝中心一直以來念茲在茲,持續努力推動的重點,也期望透過傳藝金曲獎的獎項及盛會,能更促進彼此的交流。第二則是人才培育,方主任並提及昨日甫自「柴可夫斯基音樂大賽」榮獲銀牌的年輕小提琴家曾宇謙,其早在十歲之時,在文建會「音樂人才資料庫」的培育與協助下,踏出國際征戰的第一步,而如今閃耀在國際舞台上,更可見培育人才之重要性。
去年第25屆傳藝金曲獎整體活動的規劃與設計讓業界耳目一新,今年在獎項設置上,開放國籍並增加入圍名額,以期更貼近業界的需求。本屆傳藝金曲獎共計有142家報名單位、提送157張專輯、2,251件作品參賽,質量上均相當可觀,評審團經過漫長而縝密的審聽,終於在本週產生入圍名單。本屆在入圍獎項上,原本設置一名得獎者的「最佳創作獎」,今年增加得獎名額可至多3名,亦即作曲、作詞和編曲均有入圍者,也同時擁有奪得殊榮的機會;同樣的調整也在「最佳詮釋獎」,得獎名額亦由一名增加至三名,因此演唱、演奏及詮釋均有可能獲得獎項。2251件參賽作品共入圍58件,其中出版類專輯獎共入圍24張專輯、出版類個人獎部分共產生25名入圍者,今年因獎額增加,因此在最佳創作和最佳詮釋獎上各有7名及8名入圍者,相較去年多了5名入圍者;戲曲表演獎的最佳演出獎與表演新秀獎則共入圍9名。
本屆傳藝金曲獎評審團總召集人林谷芳:「傳統與藝術,本來在文化裡位居較為邊陲,但也是這樣的小而美,反而讓臺灣的傳統與藝術得以更有深度而越精彩。」導演王嘉明則認為,其實傳統也可以玩得很兇、很猛,連續兩年藉由策展概念讓頒獎典禮劇場性地呈現,也是希望與流行金曲的頒獎典禮做出區隔,同時也透過主視覺的傳達,跳脫大家對傳統的既有印象。
每一年最受期待的特別獎也同時揭曉:出版類特別獎得主為上揚唱片的創立人林敏三和張碧夫婦,上揚唱片為臺灣第一家國際唱片公司,早期代理DGG、PHILIPS、哥倫比亞等主流大廠,為臺灣引進不少國際優質好片。多年來上揚唱片致力於國內優秀音樂家作品的錄製及推廣,出版了作曲家江文也、馬水龍等人的作品,如江文也在奧林匹克國際音樂比賽的得獎作品《臺灣舞曲》及馬水龍重要代表作《梆笛協奏曲》、《廖添丁管絃樂組曲》均是由上揚出版,對於臺灣藝術音樂的錄製及出版,可謂為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推手。近年來,上揚為了鼓勵年輕一輩的音樂家和樂團,更是製作了一系列「台灣新勢力」專輯,挖掘台灣優秀音樂新秀,提供古典、爵士、流行等領域的音樂家一個發聲的機會與舞台。除了積極讓國內音樂家有發表的管道外,上揚唱片更透過和跨國唱片公司合作方式,將國內優秀的唱片作品行銷海外,讓全世界都能聽到臺灣的聲音。而這一切,均源於林敏三和張碧伉儷數十年間從不間斷地為臺灣唱片界的努力和堅持,兩人獲得傳藝金曲獎出版類特別獎之殊榮,可謂實至名歸。
表演類特別獎得主為呂福祿先生,呂福祿先生為歌仔戲知名老生演員,其為日治時期留台上海京班演員呂建亭之子,戰後兼習京戲與歌仔戲,尤以反派老生形象的細膩刻畫深植人心。從藝六十餘年來歷經內台歌仔戲、賣藥團、電視歌仔戲、外台歌仔戲與劇場歌仔戲,參與並見證近代台灣歌仔戲的發展與變遷。近年並熱心於口述資料的整理及戲界公共事務,為歌仔戲史留下許多珍貴資料,是藝德雙馨之歌仔戲前輩藝人。
第26屆傳藝金曲獎將於104年7月11日下午3時30分假台北文創大樓舉辦「入圍禮讚」,頒獎典禮則於8月1日晚間7時於中山堂舉行。今年跳脫以往入圍禮讚和頒獎典禮均在同一天之模式,將入圍禮讚獨立辦理,朝莊重而輕鬆、互動性高的音樂沙龍盛會氣氛設計,讓全體入圍者真正成為禮讚主角、接受主辦單位的致敬;而頒獎典禮則延續去年以音樂元素為主題的設計,本屆將以「打擊」為主題,結合生活元素,定調為「傳藝金曲─日常的交響」,以突顯「創作所有的可能性,皆蟄伏於生活」之理念,將為頒獎典禮帶來全新的活力與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