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徂東」樂器推廣講座音樂會
台灣、廈門、韓國、香港音樂家輪番獻藝
樂器是見證歷史最重要的活文物,樂器的流傳與型制演變,在在紀錄了音樂的發展及內容的變遷,而樂器本身即承載了許多故事,更訴說著千百年來古人寄情於曲之抒懷。由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臺灣音樂館和臺灣國樂團共同策劃的《自西徂東》樂器系列推廣講座音樂會,特別以「古琴」、「琵琶」、「伽倻琴」、「革胡」四件歷史悠久的樂器為主題,在八、九月暑假期間,分別於華山文創園區華山藝文沙龍及文化部1F藝文空間,推出系列推廣活動,包含講座音樂會、工作坊等,活動免費報名參加,熱情邀請有興趣的朋友共同參與!
古琴、琵琶、伽倻琴、革胡這些樂器分別具有「西至」(琵琶由西域傳入)、「中原」(古琴為中國最古老之樂器)、「東傳」(伽倻琴由中國傳入韓國)之流傳特質,再加上現代國樂團中,分別由兩種樂器扮演同一個角色的「革胡」及「大提琴」,本系列可說具備著由西至東、中西對映的特質,故以「自西徂東」為名,希望探討東西方樂器在流傳時產生的文化變異。本系列活動包括8月3日的「文人雅士的音樂─儒苑琴聲古琴講座音樂會」、8月4日的「詩琴畫意─琴與古代名人的故事」、8月12日的「古箏與伽倻琴、四物游戲打擊」及9月3日的「環保革胡與大提琴樂器講座」,將分別由臺灣琴會葉紹國教授等人、廈門古琴琵琶演奏家王嬋、韓國國立中央劇院國樂團伽倻琴首席文良淑及四物游戲打擊樂團、臺灣國樂團古箏聲部首席許慧珊、香港大提琴演奏家李垂誼及臺灣國樂團革胡聲部長鄧惠文等人主講及示範演出。
「自西徂東」樂器推廣講座系列活動每場限額80名觀眾,敬請提早報名以免向隅,報名請洽臺灣音樂館(02)2341-1200#207柯小姐或#214李小姐。
第一場:文人雅士的音樂─儒苑琴聲古琴講座音樂會
時間:8月3日(六)14:30-16:0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華山藝文沙龍(中四館2樓、風潮唱片旁)
內容:由臺灣琴會葉紹國教授主持導聆,透過解說及古琴的演出,聽眾近距離認識古琴的構造、型制、演奏方式等,以進入古琴的殿堂;中場休息時將展示琴器、琴譜,讓聽眾可上台觀、撫、問琴,最後則安排琴歌教唱,讓古琴諸多表演方式一併呈現。
第二場:詩琴畫意─琴與古代名人的故事
時間:8月4日(日)14:30-16:00
地點:華山文創園區華山藝文沙龍(中四館2樓、風潮唱片旁)
內容:本場講座由廈門古琴、琵琶演奏家王嬋女士主講及主奏,透過古琴及琵琶的演出,介紹琴與詩、琴與畫、琴與古代名人的故事(司馬相如、卓文君、諸葛亮等歷史名人與古琴的故事)。
第三場:古箏與伽倻琴、四物游戲打擊
時間:8月12日(一)14:30-16:00
地點:文化部一樓藝文空間
內容:本場工作坊由韓國國立中央劇院國樂團伽倻琴首席文良淑女士及該團附屬四物游戲打擊樂團成員,與臺灣國樂團古箏、打擊組團員共同進行之樂器工作坊,將彼此對話交流迦倻琴和古箏在演奏曲目與技藝的對應,另介紹四物游戲韓國傳統農樂舞的表演形式,它源自於農民對豐收的慶賀與對農業的重視,目前已成為韓國舞蹈藝術中的精品及保留劇目,除了賞析之外,現場也開放觀眾互動見習。
第四場:環保革胡與大提琴樂器講座
時間:9月3日(二)14:30-16:00
地點:文化部一樓藝文空間
內容:革胡和大提琴均是現代國樂團所倚重的「低音聲部」樂器,傳統革胡以蟒蛇皮作為共鳴的主要材質,今年臺灣國樂團特別引進了改良式的「環保革胡」,以PET聚脂皮膜取代了蟒蛇皮,並更換製作琴筒的材料,調整琴腔內連結皮膜之傘形支架的形狀尺寸等多項創新,既有別於傳統革胡的「膜震發聲」亦和大提琴「板震發聲」,而成了「板膜共震」的新一代革胡。本場次講座將由知名大提琴演奏家李垂誼及臺灣國樂團革胡聲部長鄧惠文現場示範演奏主講,讓現場民眾可實際感受環保革胡和大提琴在音色上及演奏上差異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