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創建於大稻埕永樂町的知名劇院「永樂座」,是日據時期大稻埕的第二座現代劇場,由陳天來、簡阿牛、謝汝銓、楊潤波等人募股集資,落成啟用後隨即成為當時中國與本地戲班的重要演出場所,對臺灣電影及新劇發展亦扮演重要角色。
在當前一片電影《大稻埕》的懷古熱潮中,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為了擴大國人對於傳統藝術的認識與體驗,自2/28連假起,精心推出「內臺風華‧永樂再現」特展,以永樂座戲院為主要場景,透過精緻、娛樂兼具的精采活動,展現傳藝中心保存研究傳統藝術的成果,讓民眾重溫永樂座昔日盛況。
「內臺風華‧永樂再現」特展除圖文與珍貴文物展示之外,還運用體感設備、浮空投影、雲端資料與觸控科技等數位多媒體互動裝置,重現永樂座1920至1945年代的展演項目;例如中國的海派京劇與臺灣的歌仔戲、新劇,以及後期所播放之電影和臺語流行歌曲等影音資料。同時,為加深觀眾在時空隔絕上的想像,劇場內精心設計多元化且極具深度的精彩劇目,包含融合海派京劇與微電影兩者元素的《時光之絆》,並以內臺歌仔戲《火燒紅蓮寺》結合現代互動式體感樂器,成為嶄新的「永樂再現」互動式展演;此外還有江之翠劇場、春秋表演藝術坊的精湛演出,以及《南進臺灣》和《桃花泣血記》等歷久不衰的珍貴影片。
1930年代堪稱「臺語歌壇草創階段之黃金期」,曾造就出眾多知名樂壇大師,如作家詹天馬、王雲峰、李臨秋、鄧雨賢、周添旺、陳達儒、陳秋霖、姚讚福和蘇桐等,當前臺灣歌壇可謂手執華人流行市場之牛耳,追根究底,其實在1930年代便已呈現此榮景,其中,蘇桐便是一個專以臺灣傳統樂器而創作出流行音樂的歌壇奇葩。本次展覽特別利用「浮空投影」技術,使1937年的蘇桐得以穿越時空,來到廿一世紀的傳藝中心,偕同他的演奏伙伴以立體投影姿態現場演出〈倡門賢母的歌〉與〈農村曲〉等曲,重現半世紀前的「後臺藝術」。
相信,在豐富的展覽、演出活動以及當代科藝技術的牽引下,必能帶領觀眾進入「永樂座」,真實感受、領略臺灣社會曾經繁榮的歌舞戲曲風華。
◆「內臺風華‧永樂再現」特展
2/28-4/13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曲藝館
相關活動內容請見: http://events.ncfta.gov.tw/twatiutia-ncfta/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