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

  • 活動期間:2001-09-01~2001-09-03

為促進兩岸歌仔戲學術研究與藝術發展的交流,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特別委託財團法人廖瓊枝歌仔戲文教基金會舉辦「百年歌仔─2001年海峽兩岸歌仔戲發展交流研討會」,內容包含學術研討會、主題座談會,以及兩岸知名劇團、演員的劇藝展演等相關活動。地點選在台灣歌仔戲的發展重鎮─宜蘭,也有為傳藝中心宜蘭園區啟用暖身的雙重意義。



在學術交流活動中,分別邀請兩岸歌仔戲的專家學者與實務工作者,於9月1日至9月3日舉行為期三天的學術研討會,針對「劇目作品」、「音樂唱腔」與「劇場變遷」等議題共發表26篇的學術論文,並舉行三場次之主題座談會:

 

劇目作品篇: 


林茂賢《本地歌仔研究》 


陳世雄《「陳三五娘」邵江海改編本研究》 


陳恆嘉《從「拱樂社」歌仔戲劇本看台語的變遷》 


湯印昌《漳州歌仔戲戲劇語言三種話語方式剖析》


劉秀庭《賣藥團中歌仔戲的劇目探討》 


陳耕‧吳慧穎《略論林鏡泉與羅時芳對歌仔戲藝術的貢獻》 


謝筱玫《歌仔戲胡撇仔劇目研究》 


王評章《新時期以來薌劇戲曲文學的發展變化》


音樂唱腔篇: 


黃慧琥《民權歌劇團古路戲的音樂運用─以「山伯英台」為例》 


陳松民《薌劇(歌仔戲)【七字調】與【雜碎調】唱詞結構的變化與唱腔發展的關係》 


徐麗紗《試探日治時期臺灣歌仔戲的唱腔設計─以「包公審梅花」一劇為例》 


吳安輝《【雜碎調】【都馬調】創立過程考》 


柯銘峰《淺談歌仔戲音樂新素材的運用─以「刺桐花開」一劇的平埔族歌謠為例》


陳新奉《【七字調】和【雜碎調】的唱腔結構力分析》 


陳彬‧劉南芳《【雜碎調】在歌仔戲音樂上的成就》 


周以謙《「秋風辭」音樂設計剖析─談台灣歌仔戲音樂的若干問題》 


李啟鴻《淺談歌仔戲音樂的美學特徵》 


劇場變遷篇: 


徐亞湘《落地掃到戲園內台的跨越─日治時期歌仔戲演出場域轉變的探討》 


吳茲明《淺析薌劇(歌仔戲)藝術型態的嬗變》 


林良哲《日治時期歌仔戲的商業活動─以唱片發展過程為例》 


曾學文《廈門歌仔戲的審美選擇》 


黃雅勤《經典全女班V.S迷醉女觀眾─從觀眾與演員的性別扮演看璀璨耀眼的日治時期內台歌仔戲全女班(1925-1937)》 


郭志賢《用現代的審美觀導演歌仔戲》 


葉曉梅《歌仔戲散論》 


林鶴宜《酬神的與戲劇的─新世紀初台北地區廟會劇場的戲台和椅子出租》 


黃以結《論民間職業(業餘)薌劇團在閩台劇場的地位》 


此外,為表現歌仔戲劇場表演形式的變遷,特別邀請河洛歌子戲團、明華園戲劇團、陳美雲歌劇團、蘭陽戲劇團等知名的台灣歌仔戲表演團體搬演代表性劇目,展現出台灣精緻歌仔戲、外台歌仔戲及內台歌仔戲等多樣的表演風格。另外,也在大陸漳州、廈門地區,觀賞廈門市歌仔戲戲團與漳州市薌劇團精心製作的大戲《白鷺女神》與《壽陽公主》,同時並與當地的民間劇團進行文化交流。兩岸資深的歌仔戲表演藝術家及青年演員們以折子戲的方式交替演出,相互觀摩切磋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