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須知
08/06(一)開放報名
場次14:戲劇反映人生-《潘金蓮與她的男人們》創作理念
09/15(六)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主持人:蔡欣欣 與談人 : 許亞芬、邱亮玉、廖玉琪、吳佩凌
《潘金蓮與她的男人們》為一齣反映現代與傳統思想的戲劇,探索男女在感情中的抉擇與行為,以及深層的慾望投射。以潘金蓮的視角核心,分別與生命中的三個男人—武大郎、西門慶、武松對峙,透過跨時空的手法對話、傾訴、還原現場,與自己及對方的生命和解。本次講座,除了許亞芬團長,本劇的導演與兩位女主角將蒞臨現場,一起討論本劇的創作理念與呈現手法,一同走進潘金蓮的內心世界,透過戲劇來反映人生。
延伸觀賞:《潘金蓮與她的男人們》
08/06(一)開放報名
場次15:「承功」新秀舞台─京劇 有功故我在:「功」的師生對話
09/29(六)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主持人:陳芳 與談人 : 吳興國、朱柏澄、朱陸豪、李家德
戲曲是必須透過口傳心授,由老師帶領徒弟一步步練起來的,且人才培育不易,不到十年八載殊難見功。迄今將舉辦第三屆的「承功」戲曲新秀舞台,便蘊含著師承傳統、承繼功法的深意。本講座也秉持這樣的精神,相當難得的邀請到吳興國、朱陸豪兩位武生大家與他們的徒弟共同出席。朱陸豪為陸光劇藝學校第一屆「陸」字科出身、國光劇團成立時的一等演員,早年以擅演孫悟空一角而有「美猴王」的讚譽,近十年轉往影視發展。今年國光劇團特別邀請朱陸豪親自傳授李家德京劇武生重要劇目《陸文龍》,在國光夏季公演大放異彩。吳興國則為復興劇校第二科高材生,退伍後曾加入陸光國劇隊,後來致力於京劇創新,成立當代傳奇劇團,近年來也花相當的心血重演傳統老戲、培養戲曲後進。兩位老師從己身的經驗談他們如何繼承京劇的技藝,又是如何傳承給下一代,而他們怎麼看待新一輩的戲曲學子?李家德、朱柏澄兩人年齡相仿,同為備受京劇界關注的新生代演員,且皆專攻武生。他們如何繼承京劇的傳統藝術,以青年人的角色對於戲曲的未來又有什麼樣的願景呢?
延伸觀賞:「承功」新秀舞台
09/03(一)開放報名
場次16:「承功」新秀舞台─歌仔戲、客家戲 青春發聲:我的戲曲夢
10/20(六)14:30-16:00 臺音館B1展示室
主持人:施如芳 與談人 : 林祉淩、吳代真
亂彈戲最早自清代傳入臺灣,在地方民間信仰與大小生命禮俗等場合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也是各劇種學習的對象,如今幾已面臨失傳危機,目前僅存漢陽北管劇團及潘玉嬌進行劇藝傳承。歌仔戲早期發展時曾吸收了不少亂彈戲的表演形式,如今相對仍然保有較多觀眾,除了傳統老戲之外,當代戲曲以新編戲、大型製作與實驗戲曲為主流發展方向。但無論是肩負傳承重任的亂彈戲,或是兼容創新與傳統的歌仔戲,演員都需要深厚的功底,才能在當代臺灣承續戲曲的價值。本講座邀請兩個劇種的新秀分享戲曲學藝的心路歷程。吳代真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客家戲學系,大學時開始接觸亂彈戲,先向劉玉鶯老師學習《昭君和番》,2015參與「亂彈戲重要傳統藝術傳習計畫」成為潘玉嬌老師傳習藝生,至今已習得福路系統多齣重要劇目。林祉淩畢業於國立臺灣戲曲學院歌仔戲學系,主修生行,師承廖瓊枝、趙振華、呂瓊珷、石惠君、張孟逸等人,現為臺北市藝文推廣處大稻埕青年歌仔戲團演員。兩位新秀同樣必須繼承老一輩珍貴的傳統技藝,並積極適應當代社會與觀眾,他們如何思考自身技藝與未來之路呢?
延伸觀賞:「承功」新秀舞台
09/03(一)開放報名
場次17:與戲曲的對話:從《湯谷龍陽》、《琵琶行》到《越人歌》的編創歷程
10/27(六)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主講人:楊儒强
從戲曲中心激盪碰撞的創意競演到落地生根的開枝散葉計畫,編劇楊儒强與國立臺灣戲曲學院臺灣京崑劇團共創戲曲劇場《湯谷龍陽》、《琵琶行》、及年底即將演出的《越人歌》。從創作的主題、文本的選材、古籍的取樣、和劇作編創的重塑等面向著手,編劇筆下的戲曲劇場強調以傳統戲曲表演為程式和當代劇場的創作概念相輔共生,三齣戲都嘗試以古典藝術為載體講述古今皆同的情感、生命與遺憾。編劇楊儒强將於本講座中娓娓道來臺灣京崑劇團戲曲劇場的新生過程。
延伸觀賞:《越人歌》
10/01(一)開放報名
場次18:突破重圍的文和─新興展演的客家戲《阮玲玉》
11/03(六)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主講人:劉富丞 與談人:吳侑函、陳郁如
以客家戲發展的歷程來看「文和傳奇戲劇團」如何在客家戲曲中突破重圍,並探討劇團的定位與方向。由過往製作劇目的經驗出發,介紹客家戲不同的演出風格與新興的展演方式,希望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並由導演、編劇共同探討從創意競演突破困境的《女人孟》到戲曲夢工場中的《阮玲玉》,女性角色是如何在客家戲曲中被重新創造和詮釋。
延伸觀賞:《阮玲玉》
10/01(一)開放報名
場次19:同尋傾訴秘密的樹洞—談《四郎探母》到《碰老戲-四郎》之創作歷程
11/17(六)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主講人:邢本寧
楊四郎是京劇《四郎探母》中的經典角色,身為楊家將一門忠烈,卻投降了遼國,被招為駙馬,改換名姓以假身分苟活了十五年。《碰老戲-四郎》提取出四郎的生命之「困」,由邢本寧、王瑋廉共同編導,轉化主演凌珂的生命故事為一齣當代獨腳戲,演繹一位失業的中年北漂,直視身而為人的根本困境,藉著吟詠演繹四郎的唱段,得以逃離現實,感受片刻自由。本場講座,將細剖《四郎探母》一劇,以及編導邢本寧、王瑋廉如何與凌珂一起共同創作《碰老戲-四郎》的歷程。
延伸觀賞:《碰老戲-四郎》
11/05(一)開放報名
場次20:劇場裡的台南踏查—雞屎藤舞蹈劇場以「文學」入舞創作分享
12/01(六)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主講人:陳慧勻
以耕掘臺南文化為特色的雞屎藤舞蹈劇場,自2014年起每年皆推出一個「文學舞蹈劇場」,改編了葉石濤《葫蘆巷春夢》、許丙丁《小封神》、西川滿《赤崁記》以及日治時期少女文藝作家黃鳳姿的艋舺生活與節氣寫作,在舞蹈裡鮮活呈現臺灣文學底蘊,並在字裡行間重新尋索臺南風景。我們將在講座裡與大家分享如何將文學作品從文字轉譯為舞蹈與劇場美學呈現的創作實踐過程。
延伸觀賞:《府城仙怪誌》雞屎藤舞蹈劇場
11/05(一)開放報名
場次21:舞鈴藝術之夢想列車─從《VALO》談超越想像的舞台世界
12/02(日)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主講人:劉樂群
從《VALO首部曲-阿米巴》的創作世界,看見舞鈴三十年的故事。1986年,舞鈴劇場以扯鈴為圓心,劇場創意為半徑,打造了一個世界獨一無二的舞鈴演出形式(Diabolo Dance),從源自千年前的古老童玩,到融合現代科技、美學與劇場表演藝術形式,創造出全世界獨一無二的舞台演出。繼經典作品《嬉遊舞鈴》、《海洋慶典》與《奇幻旅程》之後,舞鈴在邁入三十週年的時刻,推出醞釀多年的全新作品《VALO首部曲 阿米巴(Amoeba)》。經導演及藝術總監劉樂群多年籌備,除了可以欣賞到舞鈴獨步全球的扯鈴演出形式外,更多不同精彩的元素與虛實交錯的舞台幻境,將帶給觀眾一個充滿想像和驚奇的舞鈴世界。本場講座由舞鈴劇場創辦人/導演/藝術總監「劉樂群」,來分享舞鈴的故事,並首度近距離接觸阿米巴的創作世界。
延伸觀賞:《VALO首部曲─阿米巴》
11/05(一)開放報名
場次22:魔幻的光與影─《老鼠搖滾》來賀歲
12/15(六)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主講人:伍姍姍、李啟睿、林彥志
影子也可以是彩色的,老鼠也可以很搖滾,好劇團為小朋友們量身打造的光影戲劇《老鼠搖滾》,運用光與影打造出奇幻充滿色彩的老鼠故事,發想自初三老鼠娶新娘的民間故事,現代版的老鼠們要怎麼避開捕鼠公司,順利在初三辦婚禮呢?導演伍姍姍、編劇李啟睿及舞台美術設計林彥志,將於講座上分享如何攜手運用光影打造出一整個老鼠的村落與故事,現場將有光影的示範與互動,讓觀眾一窺光影戲奧秘。
延伸觀賞:《老鼠搖滾》
11/05(一)開放報名
場次23:「翻轉特技」─臺灣特技團多元藝術的魅力演繹暨示範講座
12/16(日)14:30-16:00 臺音館B1視聽室
引言人:藍博豪 與談人:楊益全、石婉琦
藝術源自於生活,「特技」更是貼近民眾生活、老少咸宜的藝術表現形式。隨著西方太陽劇團新表演形式的興起,影響全世界的表演藝術風格。臺灣特技團跟上世界「時尚潮流」的脈動,運用特技團的本質,以高超技巧來演繹故事。本場講座將向觀眾們介紹臺灣特技團將於2019年推出的創作劇目《豬咪姑娘招親賽》作品,分享如何欣賞民俗特技劇中多元素材結合舞蹈及形體的美學性、魔術的神奇性、特技的「驚、奇、難、險」特性;再藉由互動參與的方式進行示範展演,期望透過與觀眾近距離的互動中,可以發掘形體表演藝術的魅力,進而認識「臺灣特技團」的作品與不同風貌的生命力。
延伸觀賞:《豬咪姑娘招親賽》
主辦單位: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指導單位:文化部
*更多相關資訊隨時更新
*主辦單位保有節目異動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