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藝術來自民間,是先民生活智慧的結晶,也是國家重要的文化藝術資產,本中心基於發展任務和使命,當前施政重點為蘊育當代傳統藝術人才,透過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養分,保持並活絡傳統藝術基底,推動傳統戲劇、音樂、舞蹈之研究發展、展演交流、教育推廣與人才培育。並整合國光劇團、臺灣豫劇團、臺灣國樂團及臺灣音樂館等資源,使傳統戲曲及音樂成為臺灣在傳統藝術圈甚至國際間一項獨特、優異的優質文化指標。此外,本中心為具體展現臺灣傳統藝術之文化精髓,提出「跨藝匯流、傳統入心-公共建設(104 - 111 年)跨域加值發展計畫」,透過「三合一、一分三」模式,串聯「臺灣戲曲中心」、「宜蘭傳藝園區」及「高雄傳藝園區」,創造國內外傳統藝術優秀人才與作品交流育成之聚集基地,促進「文創加值」、「文化創價」,使文化資本轉化為文化資產,並進一步將臺灣傳統表演藝術推向國際舞臺。施政目標如后:
一、 形塑「臺灣戲曲中心」為首屈一指之專業演藝殿堂:
(一) 將臺灣戲曲中心發展成為守護與榮耀傳統藝術的戲曲中心,以「傳統戲曲,臺灣製造」的品牌概念出發,為表演藝術產業連接「戲曲製作」、「市場測試」與「版權交易」提供協助平台,在保存傳統的同時做到創新,為文化保存創造更高價值。
(二) 建構「臺灣原創」的戲曲節目製作版權交易平台,貫徹「作品-品質-品牌」想法,藉由品牌的建立從事週邊商品開發,結合化創意產業,讓智慧財產權效益得以無限發酵。
二、創造「宜蘭傳藝園區」為深度體驗臺灣特色文化之最佳文創據點:
(一) 運用園區軟硬體資源,提昇基礎人才精進劇藝能力,從中導入傳承藝師、專業團隊、民間產業、地方藝文機構及校園等網絡交流合作,讓具潛力之新生代專業人才及團隊,獲得發展資源及演出機會。
(二) 以數位典藏為素材,結合數位多媒體科技技術以及文化創意加值應用,策劃主題式之展示,並以移動性、可複製性之巡迴展覽模式,引導民眾親身體驗臺灣的文化資產。
(三) 運用園區歷史建築實作場域,結合傳習計畫,進行工藝人才培育,並規劃傳統技藝職人培訓,輔導學員與市場銜接,適時保障相關產業人口之產銷機會。
(四) 匯聚本中心所屬之傳統藝術資源,透過傳統藝術智財盤點與補實,建立管理、評價與授權機制,發展成為傳統藝術智庫、智財培育及資訊匯集中心。
三、開創「高雄傳藝園區」為南臺灣傳統藝術創作及欣賞人口基地:
(一) 以臺灣豫劇團現址及左營「中山堂」為核心基地,串聯成「高雄傳藝園區」,作為南臺灣相關創作及跨劇種實驗及培養藝文欣賞人口之重要平台。
(二) 透過辦理戲曲體驗、藝術教育、專場演出、戲曲嘉年華、百家開講等活動,積極執行戲曲藝術教育推廣、社團教學、民間劇團專業輔導等計畫,讓高雄傳藝園區成為南部地區具有指標性的傳統戲曲藝術人才培育基地。
四、整合國家表演藝術資源:
(一) 致力創作樣貌多元之戲曲及國樂作品,以臺灣傳統美學、或跨界展演、國際合作等,結合不同元素,展現華人戲曲文化圈領先優勢。
(二) 透過國際與兩岸藝術交流與展演,使所屬國家專業劇(樂)團作為文化先鋒,提升臺灣藝術文化於國際舞台之能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