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自清朝乾隆年間「徽班進京」以來,歷經百餘年的發展,由於京劇善於吸收、勇於創造,遂成為中國第一大劇種。在京劇的發展過程中,由於各行當的表演藝術家的激烈競爭,於是產生了百家爭鳴的各種流派,例如「梅程尚荀」四大名旦、「余馬言譚」四大鬚生等。而京劇藝術的發展史,實際上就是流派藝術的發展史,因為流派的出現,才對京劇的發展產生春華秋實的催化作用。由於京劇各行當的流派眾多,不勝枚舉,後面就以旦行的主要流派略做介紹。 ◎梅 派 ![]() 「梅派」是由「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蘭芳先生所創立的藝術體系。無論是唱腔、唸白、做表、身段、音樂 、服裝、扮相和演出戲碼等各方面,都進行了全面和豐富的革新,使京劇旦角的表演藝術提高,足以和老 生相提並論,成為旦行中影響深遠的流派。 梅派的唱腔平靜從容,不用花俏的顫音、滑音或怪腔,乍聽之下似乎平淡無奇,實則深沈含蓄,動人心弦。梅派的唸白富於情感,而且將京白、韻白、尖團字等提煉為藝術化的生活語言,毫無刻意做作的感覺。梅派還運用了許多崑曲的做表和身段,使京劇的舞台更有藝術魅力,而且絕不濫用以求嘩眾取寵。 在舞蹈方面,梅蘭芳在符合人物及劇情的前題下,也做了多項大膽的創造,例如《天女散花》中的綢舞、《太真外傳》中的盤舞 、《霸王別姬》中的劍舞…等。 在服裝扮相方面,梅蘭芳參考古代仕女畫及神像雕塑,創造了古裝裙服和髮型頭飾,使京劇的舞台出現了新穎的形像。在音樂方面,首先在伴奏樂器中加入二胡,豐富了音樂的表現力。 梅派創造了許多溫柔善良、華貴典雅的古代女子形像,代表劇目除了前面所提的之外,還有《貴妃醉酒》、《鳳還巢》、《宇宙鋒》、《生死恨》、《木蘭從軍》…等。
◎尚 派 ![]() 「荀派」是由「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先生所創立的藝術體系,善於塑造天真、活潑、熱情的少女形象,具有柔媚婉轉的韻味。其唱腔強調尾音腔化、語氣化及節奏對比,將河北梆子的唱法融入京劇之中,善用小顫音、半音和裝飾音,並且常用鼻音收腔,聽起來非常的「嗲」。 在唸白方面除了傳統的韻白和京白之外,並首創「諧白」(結合京白和韻白)的特殊唸法。荀派常用自言自語的方式和卷舌音、語助詞和降低半音的唸法,使唸白顯得嬌俏軟媚。 在做表方面,非常細膩嫵媚且生活化,並且增加許多小動作,例如側頭、咬唇、吐舌、銜手帕擰汗巾等,配合眼神的運用,充分表現少女和少婦的心理活動。身段要求演員挺胸、吸肚、立腰、垂肩、伸展肢體,以呈現立體流線型的美感為主。 荀派的代表劇目有《紅娘》、《金玉奴》、《紅樓二尤》、《花田錯》、《大英杰烈》、《辛安驛》、《小放牛》、《霍小玉》…等。 ![]() 「張派」是由張君秋先生所創立的藝術體系,也是繼四大名旦之後,在旦行中最有影響力、流傳最廣的流派。張派雖然定型較晚,但卻是歷經半個世紀的博采眾長、反復凝煉而成。 張派的藝術特色主要表現在唱腔和唸白二方面,不以武功和身段為主要表演形式。張君秋的嗓音甜亮圓潤,音域寬廣,高低自如;唱腔方面早期和中期剛健清新、柔俏多姿,晚期華麗舒展。 此外,張派非常注重以唱腔來刻劃人物、傳達情感,依照劇中人的性格、地位、遭遇、心境的不同, 設計出最適合的唱腔。張派的唸白剛脆、爽朗、柔媚、甜潤兼而有之,尤其以京白最具特色,擁有豐沛感人的聲情。 代表劇目有《狀元媒》、《西廂記》、《望江亭》、《詩文會》、《憐香伴》…等。 |